TEL:189-1696-2723

产品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1129 鱼雷艇从海岬出击(上)——小计PT-3441伏击“球磨”号之战

时间: 2023-12-19 15:54:44 |   作者: 产品中心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全文共7885字,配图11幅,阅读需要17分钟, 2023年11月18日首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菲律宾就遭到了日军的猛烈进攻。面对日军的海陆空联合攻击,美菲军队无力招架,一步步败退到马尼拉湾外的巴丹半岛和邻近的科雷希多岛要塞。在这里,他们将尽可能长时间地阻击来犯的日军,直到增援部队赶到或是战斗到最后一刻。

  包括“休斯顿”号重巡洋舰和若干艘驱逐舰在内,原先驻扎在菲律宾海域的大部分美国海军亚洲舰队大中型军舰早已迅速南撤,前往荷属东印度群岛较为安全的水域。在留下的海军兵力中,硕果仅存的是约翰·布尔克利(John D. Bulkeley)上尉指挥的第三鱼雷艇中队的6艘鱼雷快艇。这种被称为“巡逻鱼雷艇”或简称“PT艇”的船是当时美国海军最新、也是最小的战舰之一,而且从未经历过战火的考验。

  图1. 这张征兵海报展示了美国海军PT鱼雷艇部队的特色,以及最伟大的鱼雷艇英雄之一约翰·布尔克利上尉的照片。照片中的这艘PT鱼雷艇可能是PT-18艇,照片可能摄于1941年,当时PT-18艇隶属于第二鱼雷艇中队

  布尔克利上尉麾下的这6艘鱼雷艇都由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巴约讷市的电船公司建造,这种小艇全长77英尺,约合23.5米,排水量40吨上下。在它小小的躯体内安装有三台增压发动机,带动相同数量的传动轴,可以使小船获得高达40节的航速。武器方面,包括四枚533毫米鱼雷和若干挺机枪。这种鱼雷艇由10~15名艇员操纵,装甲防护力方面则极为薄弱。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PT鱼雷艇的艇体是用胶合板制成的。实际上,PT鱼雷艇的艇体为木质结构,或者更准确地说,其由两层一英寸厚的桃花心木板和帆布(用胶水或铅漆浸渍)建造而成。刨削木板黏合而成的船体在三台帕卡德3A-2500型十二缸“V”型液冷航空发动机的推动下,赋予了这种小艇非凡的速度。

  随着美菲联军在菲律宾防御作战的崩溃,布尔克利上尉的鱼雷艇与日军舰艇的交手也慢慢变得频繁,甚至还承担起了支援地面部队的重任。令人叹息的是,勇敢的艇员们根本不明白他们装备的是引信有问题的鱼雷——美军鱼雷的引信问题直到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才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图2. PT-20艇,该艇也由新泽西州巴约讷市的电船公司建造,是美国海军第一鱼雷艇中队的首艇。第一鱼雷艇中队成立于1940年7月24日,是美国海军新型PT鱼雷艇的第一支作战部队

  1942年3月11晚,在告别了温赖特等人之后,麦克阿瑟将军和其他重要军官一行22人从科雷希多要塞搭乘四艘鱼雷艇撤退到菲律宾南部,随后又乘机飞往澳大利亚。

  麦大帅及其手下成功跑路后,负责运送他们的鱼雷艇却留在了菲律宾南部海域,艇员们决定继续战斗。1942年4月8日傍晚,布尔克利上尉接到报告称,当天下午5时20分,陆军的飞机发现两艘日本军舰正在宿务岛西海岸附近向南航行。布尔克利上尉在战斗日志中写道:“估计敌舰航速为5节……据信敌舰将于午夜时分抵达宿务岛和内格罗斯岛之间的海峡南口一带。”

  图3.菲律宾地图,位于宿务岛和内格罗斯岛之间的就是塔尼翁海峡,也就是本文所叙战斗的发生地

  具体而言,发现的日舰位于塔尼翁海峡,这片狭长的水域夹在宿务岛和内格罗斯岛这两座同样呈狭长外观的岛屿之间。塔尼翁海峡总体狭长,任何一处都不是很宽,而在宿务岛和内格罗斯岛南端外的塔尼翁岬处,更是形成了一处宽度不足4海里的开口,出了南口就进入了更广阔的棉兰老海。

  中队指挥官布尔克利上尉推测,这两艘日舰是在搜寻大范围的使用在在整个菲律宾群岛水域航行的众多岛间小汽船、小火轮。在仔细研究了海图后,布尔克利认为,塔尼翁海峡南口是发起夜间伏击的绝佳地点。他的计划是在日舰通过塔尼翁狭道时发起突然攻击。虽然当时第三鱼雷艇中队只剩下2艘艇可用,但布尔克利还是命令这仅有的两艘船——PT-34艇和旗舰PT-41艇准备在晚上7时整出海。

  接到命令后,PT-34艇长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y)上尉急忙让他的船做好出发准备,伊利夫·理查德森(Iliff Richardson)少尉担任PT-34副艇长。两名来自已无法作战的PT-35艇的艇员被临时征用,以代替其他上岸休整的人员。

  图4.罗伯特·凯利在1943年晋升少校后不久拍摄的照片。在军衔为上尉期间,凯利指挥PT-41艇,与约翰·布尔克利上尉指挥的PT-34艇一起,从战火纷飞的菲律宾大胆营救并撤走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及其家人

  4月8日黄昏时分,两艘鱼雷艇一前一后地驶离了宿务市,布尔克利的PT-41艇一马当先,凯利的PT-34艇紧随其后。对此,凯利曾说:“我希望这不会又是一次白费力气的出击。”

  “天气条件非常理想”,凯利在事后的报告中这样写道,“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无风,风平浪静,月亮升起是在凌晨2点左右,鱼雷艇在宿务岛东海岸附近向南航行”。副艇长理查德森则写道:“夜色晴朗。在星空的映衬下,能够正常的看到岛屿上山峦和山谷的轮廓。”凯利艇长让理查德森下到船舱里休息一会儿,当理查德森下到船舱里时,他“对发动机刺耳的嗡嗡声,以及振动不大的传动轴和螺旋桨的声音感到特别兴奋”。很快,理查德森就进入了梦乡。

  根据凯利事后的报告,两艘美军鱼雷艇于4月8日晚上11时30分左右抵达塔尼翁岬附近。小艇在发动机空转的情况下停在海面上,大致呈密集左梯队,相距约1000码。在宿务岛海岸阴影的遮挡下,他们耐心地等待着日舰的出现。

  “如果只有一个目标,那么攻击计划是由PT-41艇从目标的左舷发起攻击,PT-34艇紧随其后,也从目标的左舷发起攻击。如果看到有两个目标出现在塔尼翁海峡,那么两艘艇将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且由PT-41艇带头攻击。”

  两艘美军鱼雷艇保持无线电静默,以免被日军发现。艇上的水兵们仔细注视着远方海天线艇上的一名瞭望哨最先发现了敌舰。“它在那儿!”这名艇员喊道,“天呐,它就在那儿!”话音未落,日军轻巡洋舰“球磨”号慢慢地从黑暗中现出身来。

  伏击行动几乎完全按照布尔克利上尉的计划进行,唯一的问题是,这个目标是到此时为止美军小型鱼雷艇所迎战过的最大的军舰:“球磨”号轻巡洋舰长162.15米,宽14.2米,排水量5870吨,装备有七门140毫米主炮——每门这样的大炮都能将一艘小型鱼雷艇炸成碎片,以及各种小口径枪炮和鱼雷兵装。

  图6.日本海军轻巡洋舰“球磨”号,照片摄于1935年,地点是中国青岛外海,注意弹射器上的三菱F1M2零式水上观测机

  根据日军方面的说法,1942年4月8日傍晚,隶属于第三南遣舰队的轻巡洋舰“球磨”号正与“雉”号水雷艇一起执行任务。不同于犹如小不点般的美军PT鱼雷艇,日军所谓的“水雷艇”类似小型驱逐舰,以“雉”号为例,该舰全长88.5米,宽8.2米,装备三门120毫米火炮和鱼雷兵装。

  起初,美军艇员只看到了“球磨”号轻巡洋舰。根据凯利艇长的报告,当时看不到其他船只,但他认为,这艘船的伴航舰一定是被内格罗斯岛的海岸线遮挡住了,或者是在后方不远处跟着。于是,凯利艇长下令让全体艇员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突然拉响的战斗警报惊醒了尚在睡梦中的伊利夫·理查德森副艇长,他迅速奔向自己的战位。就在理查德森到达指定战位,即鱼雷艇的舵轮时,日舰也出现在了眼前。对此,理查德森回忆说:

  “就在我们忙着赶赴各人的战位时,巡洋舰的身影在半黑暗的夜色中慢慢的变大。”

  很快,美军发起了攻击。PT-41艇高速接近目标左舷,在大约500码的距离上发射了两枚鱼雷。可能是入水角度欠妥或海流等因素影响,两枚鱼雷只是在海中不规则地航行了一段距离,均未打中“球磨”号。打完鱼雷的PT-41艇一边右转一边加速,准备发射剩余的两枚鱼雷。

  就在PT-41艇进入鱼雷发射阵位的途中,PT-34艇靠近了“球磨”号轻巡洋舰的舰首。PT-34艇上的机枪已准备就绪:前甲板上的两挺7.62毫米单管机枪由三级机械军士长维尔特·亨特(Velt Hunter)和操舵上士阿尔伯特·罗斯(Albert Ross)操纵,威力更大的双联装12.7毫米机枪由军需军士长威拉德·雷诺兹(Willard Reynolds)和二级鱼雷军士大卫·哈里斯(David Harris)操纵,另有一名艇员驻守在甲板下,随时准备递送补充的12.7毫米机枪弹药箱。

  图7.一张抓拍的较为模糊的照片:在一次夜间战斗中,两名PT鱼雷艇艇员正在用一挺似乎是12.7毫米口径的M2勃朗宁重机枪开火。PT鱼雷艇虽然小巧,但机动迅速、装备精良

  艇上的两名军官(艇长和副艇长)都值守在被称为“驾驶指挥室”的小型舰桥里。艇长凯利通过鱼雷射击指挥仪仔仔细细地观察目标,副艇长理查德森则在旁边操纵舵轮。理查德森后来写道:

  “转向很容易,我的工作只是将前部的无线电天线桅杆与支撑挡风玻璃的金属支架对齐,并根据自身的需求改变航向,使其对准敌巡洋舰的舰体中部……除了排气声和凯利先生偶尔发出的简短指令外,艇上一片寂静。”

  根据凯利艇长的命令,PT-34艇在500码的距离上发射了两枚鱼雷,定深6英尺。根据凯利事后提交的报告,“球磨”号巡洋舰似乎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恢复了活力”,并迅速加速;日舰上的探照灯也突然亮起。理查德森回忆说,日舰上的探照灯看起来“就像灯塔信标一样,在我们已习惯了黑暗的眼睛看来显得格外耀眼”。

  “球磨”号巡洋舰打开的探照灯位于后主桅上,开灯后,其先是短暂地扫掠了一下天空,然后停在PT-34艇上。根据凯利的报告,显然是美军鱼雷艇的发动机噪声(当时PT鱼雷艇尚未给发动机加器),加上鱼雷发射时的闪光引起了日本巡洋舰的注意。由于“球磨”号巡洋舰出乎意料地突然加速,导致PT-34艇发射的两枚鱼雷在距离舰尾相当远的后方穿过。

  图8.画家詹姆斯·塞申斯(James Sessions)的画作,名为《大卫与歌利亚——现代版》,表现的是布尔克利上尉的PT-34艇在菲律宾巴丹半岛附近的比南加海湾向一艘日舰发射鱼雷的情景。这次战斗发生在1942年1月19日,虽然目标最初被认定为巡洋舰,但其实就是一艘货船

  在日后的太平洋战场上,被日军舰艇的探照灯照射将成为每位在PT鱼雷艇上服役的水兵的噩梦——这是即将迎来致命炮击的前兆,PT-34艇遭受的这次照射也不例外。很快,“球磨”号开火了,日军用140毫米主炮和25毫米九六式机关炮等小口径自动武器朝美军鱼雷艇倾泻着炮弹。5.5英寸舰炮炮口闪烁着橘红色的白光,伴随着炮弹呼啸而至的尖叫声,接着是两声爆炸。理查德森回忆起那个可怕的时刻时说,一声来自火炮开火,另一声来自炮弹击中PT-34艇后方几百码的海面时发生的爆炸。每发炮弹都能将小小的PT鱼雷艇撕成碎片。

  根据凯利艇长的命令,操纵双联装12.7毫米机枪的军需军士长威拉德·雷诺兹朝着日舰探照灯的方向开火了。对此,理查德森写道:

  “当我向右转使左舷的机枪对准目标时,艇上机枪打出了橙色曳光弹流,向巡洋舰的方向飞去……双联装12.7毫米口径机枪的扫射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痕迹,有时弹道还从水面弹射到空中。”

  然而,尽管美军射出的子弹如洪流般扑向“球磨”号的探照灯,但日舰上的探照灯并未被击中。为了躲避日军的炮火,凯利艇长不停地喊着命令,理查德森副艇长在转动舵轮时,照例重复着每一条命令。他曾短暂地看到艇后涌起一股水柱,还能听到日舰大炮开火的轰鸣声中夹杂着机枪扫射的哒哒声。

  图9.从这张美军PT鱼雷艇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位于左右两舷的双联装12.7毫米机枪

  突然,理查德森听到了一阵声音不同的枪响,他猜测这是某种高射速的高射机关炮。紧接着,一声爆炸几乎就在头顶上响起,理查德森被炸得跪在甲板上,但好在没有受伤。他环顾四周,发现了自己的鱼雷艇仍然完好无损,于是他跳回驾驶台旁边的战位,继续执行艇长的命令。

  就在PT-34艇遭到日舰猛烈炮火射击的同时,PT-41艇突然掉头,此举导致PT-34艇上的水兵失去了与旗舰的目视接触。对此,凯利写道:

  “此后的10~15分钟内,PT-34艇几乎一直被敌人的探照灯光束所‘致盲’,无法观察到PT-41艇的动向。”

  中队指挥官布尔克利知道PT-34艇遇到了麻烦,但此时他自己艇上的鱼雷已经打光了,只剩机枪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于是,PT-41艇沿着“球磨”号的右舷驶过,用机枪扫射“球磨”号,以转移日军对PT-34艇的注意力。同时,布尔克利上尉还想欺骗日军,造成一种“附近有许多鱼雷艇”的假象。

  日军的炮弹继续落在PT-34艇周围。凯利的艇上仍有两枚鱼雷,他决定再次冲向日军巡洋舰。他指挥PT-34艇向目标后方行驶了大约2500码以便调转船头,然后几乎从舰尾方向朝“球磨”号靠近。据凯利艇长回忆,当时他估计日军巡洋舰的速度为20~25节,而PT-34艇当时的速度约为32节。追击持续了大约5~10分钟,此时PT-34艇已接近到距离“球磨”号巡洋舰300码的距离上,巡洋舰的探照灯光束几乎被压到了与海面垂直的状态,以保持对PT-34艇的照射。

  凯利命令艇上的机枪手,在鱼雷艇尽可能靠近目标后再次向探照灯开火。在事后的报告中,理查德森写道:

  “后面突然传来一声大叫,雷诺兹中弹了,左舷机枪一时间无法射击了。中弹的机枪手倒在甲板上,喉部和肩膀受伤很重。”

  凯利艇长当机立断,下令发射两枚鱼雷。虽然发射角度不佳,而且几乎是从目标的正后方发射,却也避免了PT-34艇再往前冲就可能被日舰炮火炸出水面的危险。两枚鱼雷在水下朝着“球磨”号的右舷扑去。

  图11.在罗德岛纽波特鱼雷站附近的一次演习中,这艘编号不明的美国海军PT鱼雷艇刚发射了两枚Mk 8型鱼雷。在塔尼翁海峡伏击“球磨”号的战斗中,美军鱼雷艇发射的是Mk 13型鱼雷,不过这两型鱼雷似乎都是问题多多

上一篇:湖南中诚制药机械厂

下一篇:上海球磨机26万元台

about us

tg足球淘金网官网入口

Product Center

TG淘金网app下载
破碎设备系列 磨粉设备系列 辅助设备系列

NEWS

淘金网app官方下载
TG淘金网app下载 淘金网app官方下载

QR code

二维码